近日,綠之益實踐團13名隊員赴“西瓜之鄉”昌樂開展當地特色農作物的實踐調研活動。通過發放問卷及農藥宣講,了解昌樂特色農作物的種植情況、常見病蟲害情況及農藥使用情況,幫助農民合理使用農藥,倡導綠色農藥。
實踐始下鄉,獲熱心大哥大力支持
實踐下鄉的第一站,隊員來到被譽為“中國西瓜第一鎮”的堯溝鎮進行調研,一位熱心的大哥在知道我們的調研后,主動為我們講解了昌樂西瓜的種植歷史,聽后隊員都豎起了大拇指。“大哥,平常使用農藥的時候看不看標簽呀,有沒有注意安全防護措施?”隊員石盛陽問道。
“標簽偶爾看看,農民哪有幾個采取防護措施的啊,那么麻煩。”調研過程中村民們熱情地配合,讓隊員為接下來的工作充滿信心;但村民的回答也讓隊員深思,隊長王福香說道:“必須糾正農民錯誤使用農藥的方式,讓農民正確使用農藥。”
小遇挫折,校友攜專家溫暖解圍
三十多度的溫度,陽光刺眼,道路不熟,語言不通……各種小情況讓隊員們頻頻受挫。正在實踐隊彷徨無措之際,實踐隊赴農業局之行獲得了校友趙站長的熱心幫助。趙站長幫助實踐隊聯系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孟祥曉和執法大隊王隊長,介紹昌樂縣農業發展狀況。
孟祥曉被譽為"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農民們稱他為“編外農民”,20多年來探索出了“孟氏理論”,為農民解決了無數農業生產技術難題。
隊員們從孟祥曉處了解了當地特色農作物;著名的昌樂西瓜聞名于世的原因;類疽病等常見的病蟲害的防治方法等,這為隊員們的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指導。
對于農藥殘留問題,孟祥曉表示:“隨著生物菌肥、生物農藥以及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的應用農藥污染及農藥殘留問題將會越來越少。”他表示非常期待實踐隊調研活動能夠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數據參考,以便于更好的服務農民,服務農村。
風雨中愈顯激情,回收有效問卷493份
近幾日昌樂天氣陰晴不定,但這絲毫沒有打擊實踐隊員的積極性,隊員通過張貼海報、發放宣傳單頁、宣傳手冊等資料為村民宣傳農藥科普知識,并通過環保專題講座與村民進行經驗交流。
其中,在堯溝鎮西辛村宣講過程中遭遇大雨,但村民仍然在雨中聽宣講會,村委會、執法大隊以及電視臺記者在雨中配合實踐隊,這讓實踐隊員的宣講更加有激情,有動力。
“雖然我們種地,用農藥比你們懂的多,但是我們對專業知識并不了解,況且我們這沒有舉辦過像這樣的環保宣講座,你們給我們帶來了知識,讓我們不再一味盲目使用農藥,這是好事,我們都應該奮力支持。”村支書王書記激動地說道。
實踐期間,隊員總共走訪3個鄉鎮10個村,發放問卷520份,收回有效問卷493份,訪問人數600余人。經調研發現,昌樂最主要的農作物有西瓜、辣椒,主要病蟲害有:密蟲子、蚜蟲、白蛾三種病蟲,當地對病蟲害的防治都是使用農藥防治,并沒有使用生物或者其它防治措施。
農民對于農藥的使用存在很多誤區,例如:對農藥的毒性沒有認知,噴灑農藥時不采用防護措施等。另外農民對于農藥的一些環保知識認識度不夠,但100%的村民非常樂意使用綠色農藥。